娜娜小学教案网
 

小学语文高年级段课后习题优化设计

 二维码 6
来源:网络

课后习题往往是精心提炼的内容,是教材编写者对课文理解后的深度总结性问题,也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课文相互辅助,共同构成教学的主要内容。一定程度上来说,课后习题显示的是教学的整体目标,将重难点突出,点明基础的知识点,并且能够在课后习题中揭示课文的思路,提出教学方法。课后练习题的加入,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,并且对于学生理解文章、提高教学效率来说有着更深刻的意义。

一、语文课后习题的设计思路

(一)做好课前导学,关注教学起点

由具体的实践教学可知,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要在课堂上完成讲解,有的可以放在课前的自主预习与课前导学环节,结合学案实现对习题的精准讲解。在制定课前导学教案时,教师应当做好科学的规划,整体把握教学对象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,做好分析过程,确保教学目标的设定准确,并且合理编制教学的起点要求,同时对教学所形成的最终结果有所思考,找准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。根据课后习题的类型,以及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具体的教学要求,注重积累,根据内容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前导学教案。

例如,设置人教版六年级下册《北京的春节》这一篇文章的课前导学教案时,教师需要从课后习题中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:(1)了解课文中语言的表达特点;(2)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手法;(3)设置与其他文章的对比阅读,获得不同的感悟;(4)文中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,作用在于什么。通过这些课前习题的设计,激发学生的兴趣,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文章,更加便于学生理解,加深学生的印象,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,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,并在习题锻炼中提升能力。

(二)紧扣教育方法,突出教学重点

通过习题设计,让学生明白并学会解题的方法比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。很多课后习题都包含了一定的学习方法,在这种引导过程当中,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,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中的资源,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。

1.学会质疑习题,主动探究

在学习人教版课文《老人与海》时,教师先对文章内容做具体的讲解,文章主要介绍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情感。设置习题时,可以询问学生:“最后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哪些想不到的事情?”并结合具体课文的内容,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,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。这个习题的设定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,学生厘清了文章的阅读思路,理解主旨就更加容易,这种合作探究、主动质疑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对习题的思考,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。在这个过程中,引导学生对描写老人的内容做出勾画,并在课文旁边做好批注,通过描写老人喂海鸥、呼唤海鸥、找海鸥的多种情节,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,并在这种情怀下感悟爱的魅力。

2.巧妙设置习题,突破难点

在学习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》这篇文章时,应设置课后习题为:“课文中一些深刻的含义,具体是什么意思?如‘你想四周黑洞洞的,还不容易碰壁吗?’。”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联系上下文,找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,并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,思考安排这样的习题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主旨,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。在课前,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,结合背景来学习文章,对于“碰壁”有更加深刻的印象,从而对后面难以理解的话有更加深刻的理解,也能够在学习后自主完成课后习题内容。同时,教师再次询问学生,“他没有回答我,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,半天没动,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”,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表现手法,感悟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。

3.把握习题提纲,理解内容

《少年闰土》这篇文章应当根据习题的设计掌握一定的教学主体,并依据教学的提纲内容设置习题问题,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。“文中分别介绍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?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?”结合这两个问题,学生会在文章中选择发生的事件,因此在事件的梳理中,对课文的主要提纲以及思路有基本的了解。同时划分合作小组,让学生对比交流找出的事件,并结合事件的起始段落和末尾段落进行分段,很容易就能够找到文章的层次,利于内容的理解。

二、语文课后习题的设计方法

(一)设置趣味导学,提高学生关注度

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设置一定的自主训练内容,增强导学的趣味性,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生的注意力,完成内容的学习。学案或习题的加入,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,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学习的储备能力。在趣味性的学案制定时,应当综合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、教学的主旨和教学目标,按照一定的计划,思考教学的整体水平,找准学生的学习需求,通过不同的学案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,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,以此提高学生的关注度。

教师在制定学案时,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的积累、表达的训练,以及对课文内容语句的了解,同时也要加强朗读等内容,因此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,针对性地做出训练。可以针对某一教学,让学生转述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,并根据文章写作的方法、顺序和流程等,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,尤其是主旨内容。在这种层次性的引导教学中,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,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思维。总体来说,要结合文章的表现特点、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,共同为课后习题做准备,使课后习题的加入能够为学生学习深刻的知识带来基础,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目标,让学生乐于学习,爱上学习,成为学习的主体。

例如,根据文章的主旨设置问题——“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?”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种课习题设置的意义。根据文章的表现手法设置问题——“文章在描写语句时,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方法?这样有什么意义?这样学生就会思考表现手法的作用,结合具体的文章做出解答。

(二)紧扣学生学习需求,体现教学特征

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,对于学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,在学生学习知识点时,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,才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,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知识和能力。课后习题中的思考题会启发学生的思维,让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合理利用资源,从而提高自身能力。在设置课后习题时,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基础,针对学习较为薄弱的学生,设置一些关于字词理解和语句理解的习题;对于基础较强的学生,引导学生根据个别语句,思考文章的主旨。首先,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,对文章进行大概了解,让学生在这种关键词语的解读中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思想感情表达。其次,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环节,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,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整体意识,在设置课后习题时,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,学习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。

例如,《地震中的父与子》讲述的是具体的事件,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,可以分层次设置课后习题内容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,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结尾:“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?结合文章找出相关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。”这样学生在课堂当中就能够有语言表达自己所要表述的内容,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,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,同时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,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,强化了教学的特征,课后习题的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能力。设置课后习题时层层筛选,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,让学生尝试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,理解表达效果,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十分重要。

总之,课后习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,直接联系教材内容,可以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。习题就是给予学生一种明确的解题思路,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,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中心线和中心点,了解主旨,从而提升理解能力。


声明:本文档来自网络,若内容存在侵权,请进行举报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